前言 “我们可以和中国做生意,但别跟我谈建交,人民币我也不放心。”巴拉圭前总统阿布多的这番话,说出了这个南美小国在中美博弈夹缝中的现实处境,也赤裸裸地暴露了一种典型的小国外交“平衡术”:嘴上讲合作,行动上却迟疑;眼馋中国市场,却又放不下对台湾的“政治情义结”。 一边是经济利益在招手,一边是老盟友在拉袖子,巴拉圭的算盘打得精,但这局棋,已经越来越难下了。 谁都在赚钱,只有它在犹豫 在整个南美洲,巴拉圭简直像个“外交异类”。这个夹在巴西和阿根廷之间的内陆国牛金所,是南美唯一还没和中国建交的国家,仍然维持着与台湾的所谓“邦交”。而在它的四面八方,邻居们早已搭上中国经济快车,赚得盆满钵满。 看看巴西,已经是中国在拉美最大的贸易伙伴。阿根廷也不甘落后,签署“一带一路”合作不说,还用上了人民币进行部分贸易结算。再瞧瞧洪都拉斯,一纸建交声明换来了基础设施援助、贸易增长和投资承诺,实打实的红利摆在眼前。
反观巴拉圭,虽然嘴上不谈建交,脚下却早已踏上对华贸易之路。中国已经是巴拉圭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尤其是牛肉、大豆等农产品,但因为没有正式外交关系,产品必须绕道第三国才能进入中国市场,白白多了不少成本。这就像明明能走直路非要绕远,既费时间又费钱。 问题是,这笔经济账在国内越算越不划算。农业出口商和商界早就抱怨不断,眼看着邻国赚大钱,自己却被“政治关系”卡住喉咙。对于依赖出口的巴拉圭而言,这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天花板。
说人民币不可靠,其实是在顾美国的脸 阿布多那句“不信人民币”,在外人听来或许是经济顾虑,实际却更像是 一场政治表态。 从技术层面看,巴拉圭的贸易体系长期依赖美元。出口商、银行、政府机构都已经习惯了用美元结算,突然换成人民币,确实会有一阵“水土不服”。 而且,对于一个经济体量不大的国家来说,人民币汇率机制、资本管控等问题也确实会带来一些不确定性。这些担忧,某种程度上也能理解。 但问题在于,这种对人民币的谨慎,多多少少掺杂了地缘政治的考量。巴拉圭是美国在拉美的传统盟友,保守政治势力根深蒂固,骨子里亲美反共。 阿布多政府时期,美国对其外交政策的影响几乎是半公开的。在2023年大选前,美国甚至通过公开指控副总统腐败的方式,间接干预选情,最终让亲台的科罗拉多党继续执政。
所以,说人民币不可靠,其实更多是在给美国一个“交代”。面对中美博弈,巴拉圭显然更倾向于站在美国这一边,哪怕这意味着要放弃唾手可得的经济机会。 只是,美国嘴上支持,口袋里却并没拿出什么像样的投资或援助。相比之下,中国能提供的市场、融资与基础建设合作,显然更具吸引力。长期来看,这种“政治投名状”能换来多少实际利益,是个越来越让人质疑的问题。
和台湾的“情义账”,真的是感情牌吗? 巴拉圭一直强调与台湾的关系“牢不可破”,但真相往往比表面复杂得多。 在这段维系了数十年的“邦交”关系背后,经济利益的成分相当浓厚。 台湾通过各种方式维系与巴拉圭的关系:投资高压输电系统、捐建科技大学、提供农业合作计划等,力度不算小。但这份“金钱外交”也早已不遮掩真实意图。阿布多就在担任总统期间,公开向台湾开价,表示如果不投资10亿美元,就很难维持“邦交”。这话一出,连台湾媒体都尴尬了——这哪里是外交关系,更像是一场“明码标价”的买卖。 更关键的是,这笔“情义账”并不划算。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通常能换来的是数十亿美元级别的投资与市场准入,而台湾能提供的援助,年均连1500万美元都不到。国内学者甚至提出了“台湾成本”的概念,专门用来衡量巴拉圭因与台湾维系关系而错失的中国机会。
在政坛内部,分歧也越来越明显。反对派人物阿莱格雷就曾明确表示,一旦当选就立即推动与中国建交。农业团体和出口商的呼声也压得政府喘不过气——他们不是反台湾,而是被现实逼得不得不重新审视这段“邦交”的价值。 现任总统培尼亚的立场则显得有些左右为难。他承认国内有强烈的建交呼声,也理解与中国合作的必要性,但又不愿打破现有的政治平衡。于是,就出现了现在这种“政治上亲台,经济上试探中国”的骑墙姿态。问题是,这种“平衡术”能玩多久?
一边是红利,一边是原则,迟早要选边站 中国的立场从来没模棱两可过。“一个中国”原则,是底线,也是前提。只要不与台湾“断交”,就谈不上正式建交,更别提全面合作。这不是针对谁,而是中国处理外交关系的一贯原则。 在这条规则下,中国倒是表现出了一定的灵活性。虽然没有正式建交,但并不拒绝与巴拉圭进行一些间接贸易。只是,这种“绕道”的合作终究是权宜之计,无法释放真正的潜力。 而从国际趋势看,巴拉圭的“不建交”立场正在显得越来越孤立。台湾的“邦交国”数量在不断减少,建交潮已经成为趋势。美国虽然在背后撑腰,但给不了中国那样的市场、资金和发展机会。 这就是巴拉圭的现实困境:短期看,或许还能在美中之间周旋一阵;但长期看,经济规律和历史趋势终将压倒政治算计。国内的建交呼声不会消失,中国的经济吸引力不会减弱,而美国能提供的援助和台湾的“情义投资”都不具备长期支撑力。
如果继续在中美之间骑墙,巴拉圭可能会在区域经济整合中慢慢被边缘化。相反,如果顺势调整外交方向,或许能重塑自身在拉美的地位,真正搭上发展的快车。 巴拉圭的选择,其实折射出许多小国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相似处境。 在经济利益与政治立场之间,在现实需求与地缘压力之间,它们必须做出艰难而务实的取舍。 骑墙不是长期战略,犹豫也不是智慧的象征。中国的市场不等人,国际趋势不会为谁停下脚步。巴拉圭终将面对一次真正的抉择,而这一次,不能再靠模糊应对。历史的齿轮已经在转,谁能跟上节奏,谁就不会被甩在身后。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外交部:奉劝巴拉圭现政府不要逆时代潮流而动,被“台独”势力操纵利用.
瑞和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